吴三桂身背千古骂名,真实原因是什么?
吴三桂可以说是乱世之枭雄吧,他降清也是无可厚诽的,在当时情况下换做谁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。在明朝内忧外患,风雨飘摇时,他选择抵抗外族,当得知大明灭亡,他腹背受敌时,他也想过投降大顺***。但以吴的见识他也预料到大顺不会长久,因为闯王的政策根本就不是治国之道,所以其降清也是迫于无奈。
吴三桂的骂名我认为主要有两点。一,吴本是大明重臣,深受皇恩,但其在降清后却大力追剿明朝后人,镇压南明小朝庭,并于十字坡勒死了永历皇帝。二,吴降清后本应本本份份的做一个清庭重臣,可是这时他又动起了小心思,趁皇帝年幼又生了不臣之心,密谋造反,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反复小人。
吴三桂作为明末清初的代表人物,在历史上有很高的知名度,而他背负千古骂名,可以说是特殊的历史环境造成的。
吴镇守的山海关,是抵御满清的重要关隘,在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,没有可以代替吴的人物。所以崇祯帝对吴格外重视,在北京城给吴很多赏赐,包括陈圆圆,目的就是让吴效忠大明王朝,扶大厦于将倾。
可是,变数也在这个时期出现,外有满清,内有农民起义。大明王朝气数已尽,走向灭亡是迟早的事情,只是吴没有想到李自成的动作这么快,在自己没有充足准备的情况下,就攻进了北京城。
崇祯帝自缢在煤山,失去政治靠山的吴,此时非常郁闷,父亲和爱妾都在北京,自己孤立无援,腹背受敌,这个时候不做决策,只能成为大明的陪葬品,吴迫不得已投降了李自成。
李自成得知吴投降,大喜过望。他知道这意味着和大顺争天下的,只有满清了。这个时候的闯王带甲百万,战将云集,收拾关外的满清易如反掌。
但是历史总是喜欢开玩笑,走到北京城外的吴,听说父亲被杀,爱妾陈圆圆被辱,顿时怒发冲冠,放弃归顺李自成。
结果就是满清入关,李自成兵败,吴作为第一功臣,被满清封为平西王,如果他从此安分守己,不再生事,历史上肯定不会背负骂名。
时间来到康熙年间,亲政后的康熙,对吴为首的三藩,十分忌惮,总想除之而后快。这个时候吴选择不再隐忍,直接竖起反清复明的大纛,登基为帝,国号为大周。耿精忠和尚可喜遥相呼应,声势浩大,大有推翻满清取而代之的苗头。
可是,我们的吴大帅犯了个致命错误,就是既然反清复明,却杀了南明小皇帝。自己身为大明遗臣,却又杀主自立,最后变的既不忠君,也不爱国。
而康熙则执天子剑,号召全国力量讨伐吴三桂,经过8年的对决,三藩之乱平定,吴含恨而死,后代被满门抄斩。
一代名将吴三桂,被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,永世不得翻身。
原创作品
提到吴三桂,很多人一定会想到他“冲冠一怒为红颜”的故事。可能很多人会说,他之所以背负千古骂名是因为陈圆圆,但是真实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?显然不是!
吴三桂为锦州总兵吴襄之子,又高中武举。有父亲的庇护,加上个人能力突出,仕途一片坦荡,接连升迁。受到崇祯赏识,在28岁那年已经官至辽宁总兵。如果按照这个剧本走下去,那么他的人生不说多么精彩,最起码不会留下那些遭人唾弃的恶名。可是历史没有如果, 他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大名!
明末***的时代,成为吴三桂展现能力的舞台,他在关外招兵买马,很快就组建了一支三万人的精兵,战斗力不容小觑。
1640年皇太极发动松锦大战,战争历时两年,明清两军共投入十几万兵力,到1642年战争结束。明军惨败,国家精锐损失殆尽,只剩下在吴三桂带领下逃跑的三万人。因为及时逃跑(小腿真快)吴三桂的军队几乎没有什么损失。
而事后,临阵脱逃的吴三桂不但没有受到处罚,反而升官了,他被任命为辽东总督,管理整个战区的军队。为什么呢?因为此时的吴三桂几乎可以说是崇祯唯一的依仗了,崇祯的手中已经无兵可用。
此时的明朝内忧外困,国内有李自成,张献忠(没错,就是沉银的那个)等农民起义军,关外还有满清军队虎视眈眈。此时的明朝好似风中残烛,熄灭只是时间问题。